个人中心| 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时间

站内搜索:

搜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乡村建设

黔东南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2024年8月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公布了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48条,全省共有4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入选,其中黔东南州3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经验做法全部入选,获全国推广学习。

    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居民参与,创设“古巷管家”基层治理模式。在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上致力于实现更为精细化、便捷化和精准化管理,依托古巷管家行动积极解决好群众面临的各种急难愁盼问题。该模式结合“党支部+社区治理”,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党员干部下沉,并从社会志愿者中吸纳入员共同组建管家队伍。“管家”们明确管理范围和责任,深入一线,利用微信公众号、“天网工程”等平台,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治安联防、平安建设、隐患排查、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提供精细化、便捷化、精准化的服务,提升居民自治意识,延伸了社区治理触角,改善了基层治理微循环,形成了共治新局面。

黎平县翘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引导社会力量,创新业态发展”为活化理念,黎平县人民政府安排国有公司租赁街区内长期闲置的历史建筑10年流转房屋产权,采取抢救性修缮方式加固建筑主体,通过招商优惠政策,按照前三年免房租、后两年减半房租的方式引入商户成立工作室,赋予历史建筑办公、轻餐饮、文化展览、学术座谈、文艺演出等新功能。同时,工作室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号召,带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建筑师,秉承“挖掘在地民俗建筑营造智慧,传承并实践新乡土建筑营造”的工作理念,在乡村专门从事乡土建筑设计、营造和乡村振兴实践等工作。截至目前,工作室开展网络直播上百场,开展学术论坛和公益文化交流活动 50 多场,吸引各类建筑学者前来翘街访问近千人,接受各级媒体采访报道31次,参与国内外展览推介19次。为历史街区发挥遗产价值注入新时代的力量和精神活力。

如今,“微更新”“微改造”项目在古城区多点开花,古城面貌耳目一新,焕发新的活力。按照****的要求,借助推广机遇,我们将持续坚持把“绣花”思维贯穿到古城管理的各个方面,发扬,持续把治理工作做“实”做“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