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时间

站内搜索:

搜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乡村建设

活化利用历史古建筑 实现价值产值双提升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历史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历史建筑,对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黔东南州积极探索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方法进一步提升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是出台保护政策,健全历史建筑保护“新机制”。

2023年我州出台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编制完成黔东南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建立完善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名录,明确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细化保护措施。目前,《黔东南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已启动。同时,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过程中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绣花”“织补等改造提升方式,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制定保护修缮年度计划,有序实施保护修缮项目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

二是组建专家团队,确保历史建筑保护“不走样”。

2023年,黔东南州首批聘请了规划、建筑、文保等领域的专家,形成“专家库”,更好的为我州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指导。目前,我州选取了镇远县4处历史建筑作为试点进行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聘请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本土营造工作室负责人刘兆丰团队制定设计方案,施工过程中安排设计团队全程驻点指导。通过此次试点项目建设力争形成一批保用并举、以用促保、以用促修的活化利用示范案例。

三是引入先进理念,开辟历史建筑利用“新路径”。

开拓历史建筑新用途,2019年,黎平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留学建筑学博士,利用黎平县翘街历史文化街区一处快要损毁的历史古建筑创建“無名营造社”翘街工作室,通过建筑改造赋予了历史建筑集办公、文化展览、咖啡酒馆等复合型文化空间功能,焕发历史建筑新活力。同时,工作室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号召,带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建筑师,在乡村专门从事乡土建筑设计、营造和乡村振兴实践等工作。带动了一批乡土木作营造工匠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推动了我州木作产业营造技术的发展。

“無名营造社”翘街工作室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新时代城市发展理念的践行和创新。下一步,我州将持续深化全州346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工作,推动更多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的实施和落地,并积极探索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