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及时清运处置”要求,提升城镇文明形象,黎平县创新垃圾治理制度化、精准化、一体化、科学化“四化”模式,推进垃圾处置共管共治,提升城镇精致化管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城镇,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垃圾治理“制度化”。制定《黎平县生活垃圾分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政府统筹、部门牵头、社会协同、分步实施”的垃圾处置长效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工作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有力有序推进。将垃圾分类治理纳入基层党建考核指标,用好考核“指挥棒”,增强各级各单位积极参与垃圾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建立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村(社区)支部联建制度,围绕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垃圾治理、文明城市创建等内容,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咨询等志愿服务,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截至目前,引导县直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2032人,开展政策宣讲2822场次、解决问题1138个。
二是垃圾分类“精准化”。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制度,严格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与要求,在垃圾投放点配置有害垃圾(红色桶)、可回收物(蓝色桶)、易腐垃圾(绿色桶)、其他垃圾(灰色桶)四种类型垃圾分类桶,并强化资金投入,在城镇多点投放垃圾车、垃圾箱,推动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等的分类投放。创新与企业公司合作模式,采取特许经营权出让方式,引导企业筹建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推进服务区域内的餐厨垃圾精细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有力解决餐厨垃圾处理难题。截至目前,已在城区配置各种垃圾处理车33辆,在县城公共区投放垃圾分类桶673个、垃圾箱421个,日处理垃圾达100余吨;已累计投入资金4765万元,重点解决城乡生活垃圾运输、处理、城区保洁、设施设备运营管护等费用问题。
三是垃圾收运“一体化”。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建设,在乡镇(街道)科学规划修建生活垃圾转运站,实行服务外包,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一体化”模式,对全县城乡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运和分类处理。同时,建立完善全品类全流程的垃圾分类体系管理机制,加大财力保障支持,确保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正常运营,环卫设施正常使用。截至目前,在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已累计投资近1.05亿元;在全县26个乡镇(街道)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站18座,配备转运车11辆、清运车119辆、压缩箱32个。
四是垃圾处置“科学化”。充分利用乡村垃圾收集点监测平台,将各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寨的垃圾收集点录入贵州数字乡村监测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定期预警提示,并配备收运设施,全面安装GPS系统,实行全程闭环处理,实现垃圾清运全过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争取黔东南州南部片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落户黎平,通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利用,实现城乡生活垃圾科学化处理、收益化利用。2022年,全县行政村正常收集覆盖率全年平均为92.23%,30户以上自然村寨正常收集覆盖率为99.4%;目前垃圾发电厂每天处理焚烧垃圾750余吨,年处理量27万余吨,全年城乡转运处理生活垃圾达8.5万余吨,发电量约2100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