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累计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415个,数量占全省757个的54.82%,占全国8155个的5.09%,持续位居全国地州市级第一,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和全国苗侗文化的核心地,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2020年列入全国1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市)之一。
一、强化建章立制,保障长远发展。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办法(试行)》等地方性法律法规,将传统村落公益诉讼写进地方性法规,挂牌成立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中心、纠纷调解中心、法官工作站等,积极引导村民将建筑风貌管控、消防安全防护等事项纳入村规民约,全面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制度体系。如,2023年3月以雷山县为试点,率先发布全国首份《传统村落司法保护蓝皮书》《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蓝皮书》,进一步强化传统村落司法保护,让人与自然浑然天成的和谐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二、坚持规划引领,促进科学发展。编制完成《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黔东南州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总体项目策划》等中长期战略规划,制定《黔东南州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等指导文件,编制完成415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并挂牌保护,全面引领传统村落保护高质量发展,实现“一张蓝图管到底”。同时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多次获全国推广,在2023年5项经验做法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后,2024年又新增2项经验做法。
三、加强设施建设,提升潜力发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什么”的原则,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水、电、路、讯、停车、休憩场地等民生问题,通过积极申报上级财政资金,累计获得19亿元补助资金,实施415个传统村落消防常高压水网设施、垃圾收运设施、“蓝帽子”风貌整治提升全覆盖建设,并全力加快推进“水改”“电改”补短板、传统民居修缮、文化保护传承等项目实施,探索以村民为主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传统村落共同缔造保护发展模式,累计实施100个示范试点建设,最大化发挥村民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发挥上级资金撬动作用。
四、发挥示范带动,深化改革发展。充分利用成功入列国家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契机,统筹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5个省级集聚区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聚集辐射的方式,打造完成“雷公山原生态苗族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区”和“月亮山原生态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区”,联动形成以“村”为主题的“村BA”“村超”等超级IP,推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把黎平、从江、榕江等11个县(市)49个传统村落“串珠成链”形成以苗侗风情、人文山水和梯田风景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推动传统村落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2023年1月《黔东南州“四体系”积极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新路径》获得2022年贵州省“优秀改革案例”。近期住房城乡建设厅推出了10条贵州“中国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线路,黔东南州4条线路入选并获推广。
五、做好宣传推广,推动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电视宣传片、微信、宣传栏、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等线上线下齐发力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宣传质效。2024年以来,我州累计举办了3次《古村新貌•和美乡村》主题摄影展活动,宣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效。近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公布了“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入围名单,其中,全省4项入围“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1项入围“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关注案例”,是此次征集活动中入选案例最多的省份,全部为我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经验做法。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结合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详细整理村落概括、传统建筑、民俗文化、村志族谱、古村影像等9个板块视频和图片内容,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展示传统村落文化特色。目前累计完成225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